一、什么是零碳企业认证
零碳企业认证是对企业在特定周期(通常为一年)内实现运营边界净零碳排放的权威认定,核心要求包括:
边界定义:覆盖范围1(直接排放)、范围2(外购能源间接排放)及范围3(供应链/产品使用排放,部分认证可选);
净零路径:
减排优先: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(光伏/绿电采购)、能效提升(节能设备)降低90%以上排放;
抵消补充:剩余排放由碳汇项目(如林业碳汇、CCER)100%抵消,且抵消比例需逐年降低;
数据可信:碳排放数据需经第三方机构核查
二、为什么要做零碳企业认证
政策与市场驱动
法规合规:
欧盟CBAM、美国清洁竞争法案(CCA)要求出口企业披露碳数据;
国内重点行业(如钢铁、水泥)纳入碳配额管理,认证可提升配额富余空间。
绿色融资:
获认证企业优先获得绿色信贷(利率下浮10%-15%)、碳中和债券发行资格;
纳入ESG基金投资白名单(如MSCI ESG评级A级以上)。
经济收益
降本增效:
光伏+储能降低用电成本30%-50%(制造业案例);
绿色供应链优化物流费用(低碳运输补贴)。
品牌溢价:
消费品企业认证后产品溢价率可达5%-15%(凯度消费者调研);
吸引苹果、宜家等国际品牌绿色采购订单。
风险管理
规避“碳关税”贸易壁垒(欧盟CBAM覆盖钢铁、铝、化肥等行业);
提升气候韧性(如极端天气下的绿电自保能力)。
三、依据标准
1. 国际标准
ISO 14068-1:2023:
要求企业制定科学碳目标(SBTi),禁止过度依赖抵消;
披露范围3排放(供应链占比≥40%的企业强制纳入)。
SBTi企业净零标准:
2050年前减排≥90%,剩余排放由碳清除技术中和。
2. 国内规范
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》(2024重启CCER):
规定碳抵消来源(林业碳汇、可再生能源等);
要求企业抵消量≤总排放量的10%(2025年拟降至5%)。
行业指南:
《电子信息制造业零碳工厂评价通则》(T/CESA 1260-2023);
《纺织企业碳中和评价指南》(CNTAC团体标准)。
证书模板